最近读了余华的《活着》,突然有一点感触,中文中“活着”和“没死”都是表示人还在喘气,是一种与死亡对立的状态。可是“活着”一词似乎更加的充满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喊叫,不是进攻,不是破坏,而是一种忍受,忍受着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先是基于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在《活着》中,余华塑造了福贵这样一个形象,原来的他是一个浪荡的富家少爷,在历史的奔流中,他经历了战争、人民公社、三年荒灾、文化大革命……这些无法让人摆脱的时代背景就像是宿命一般,钳制着福贵。比时代命运更悲惨的是偶然的发生的事件,原来的他有爹有妈,有善良的妻子,儿女双全,但是儿子捐血而亡,女儿产后大出血,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就连最后相依为命的外孙,都因为太饿时吃豆子而撑死。福贵的生命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临界点的位置,最终只能亲手埋葬自己的亲人。
可能以旁人的角度来看,福贵的一生就是这样的充满苦难,可是对于福贵来说,他却是苦难唯一的一位幸存者,是诸多苦难中顽强而乐观的活着的那一个。
“我有时想想伤心,有时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得,到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再担心谁了。”
“做人还是得平常一点,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有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这些都是福贵说的话,最后的福贵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个老黄牛常年相伴,他一生见证了太多的死亡,当他再看见屠宰场的老牛时,他觉得能把他救下来,这么多年在亲人的死亡面前,他都是这样的无能为力,但是这一次,他可以得到一种不同的救赎。这只老牛最后也叫个福贵。“我左看又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人美滋滋的”,老牛就跟着福贵,一起干活,一起吃饭,他们一起活着,连着福贵生命中死去的人们那份……
小说的结尾写道老人与牛都渐渐的远去,两个福贵脚上都粘有泥土,黑夜呼唤大地,就像是母亲呼唤自己的孩子一样。明天太阳又会照常升起,光明又会笼罩大地,这片土地上本来就承载了种种。大地不会在意你的生死,但是你自己需要努力活下去,因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
《活着》最后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一类人的生存状态,他充满苦难和温情。当我们内心的破烂被故事情节激起,当我们一个个美好的幻想打碎,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生命,什么叫做活着。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们的生命似乎变得厚重了,我突然明白了怎样坚定的、从容的活着。
有人说,纸媒产业的冲击是时代顺应的必然趋势。又有人问,假如报纸发行量增加的话,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增加呢? ......
各位萌新大家好呀!我是小微说起小微,大家是否陌生呢?下面就为萌新揭露小微的真“面目”趁此机会小微正好招兵......
船在慢慢的上滩,我背船坐在被盖里,用自来水笔来给你写封长信。这样坐下写信并不吃力,你放心。这时已经三点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