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茶馆,是1987年由当时的装卸运输公司的食堂加澡堂改建来成,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为留住茶馆,一位川美教授默默支付了10年的租金。电影《疯狂的石头》在这里取过景。按老教授的话说:“这个茶馆的味道,在重庆找不到第二家,这里的生态像是被岁月凝固了。”
图文 | 黄世辉
清茶一杯,通江达海。重庆的茶文化因山城特有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风情,呈现出耿直、浓烈、苦涩的麻辣味道。然而,位于重庆市黄桷坪的交通茶馆,却是另一番味道。在这里,你感受到的是喧嚣中的一丝宁静,浓烈中的一股清凉,寂寞中一份酸甜。
“来的都是客,一茶一座,四元一杯。”茶馆的欧老板边泡茶边吆喝。这里,有一杯茶从早喝到晚的老茶客,有自带茶杯走到哪儿喝到哪儿的自由客,有衣着时尚三五成群的过路客,有带着洽谈生意谋求共赢的商务人士,也有在角落窃窃私语、插科打诨的城市闲人。穿插其间的是或拿手机、或持相机固化瞬间的拍客,更多是来此小憩或揽活路的棒棒客……
早就听说,要了解一座城,应先喝一杯茶。一座茶馆就是一个社会,每天都在上演世间百态。各种信息在此交汇碰撞,各种声音在此汇集重叠,各种神态在此表现展露,他们各取所需,各奔前程。热闹时,掷棋声、唱歌声、打牌声、呼噜声、调笑声、讨价声、招呼客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滔滔不绝;安静时,整个茶馆万籁寂静,老板娘的脚步声都显得那么的清脆,落水管的滴嗒声和灶上水壶吐着白雾咕嘟咕嘟的沸腾声更凸显茶馆的孤寂,欧老板的呼噜声也穿插其中,忽高忽低,或浅或深,时长时短地调和着这份宁静,宛如一曲古老幽远的交响乐。
太阳还很高,一切都还早。老板娘这么说,我也这么想!
老板欧先生会给你讲故事,也会告诉你上网搜索。
来的都是客,一人一茶一坐,可以一天。
抠破脑门的黑白是斗不完的智慧。
屋顶的破漏恰好成就了光影的世界。
凿壁互联,方便的是茶客,共赢的是吃喝。
“你的世界我不懂。”茶客的心思不能猜。
托起的思绪是茶的追求和梦想。
离开前的最后一口,带走的是茶味,留下的是平淡。
电话里头传递的是杯杯相连,叶叶飘香。
允许到茶馆来擦鞋,体现是老板的胸怀,方便的是茶客,实现的共赢。
茶经就是人生,扫出的是诚信,支付的是良心。
黄世辉,独立摄影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人民摄影协会会员,《四川画报》签约摄影师。
声明:内容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只做分享展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人说,纸媒产业的冲击是时代顺应的必然趋势。又有人问,假如报纸发行量增加的话,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增加呢? ......
各位萌新大家好呀!我是小微说起小微,大家是否陌生呢?下面就为萌新揭露小微的真“面目”趁此机会小微正好招兵......
上学期,我有幸加入了吴念真导演在政治大学开设的剧本写作课程。虽然我对写作课本身并不陌生,在复旦硕士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