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小学生缪可馨坠楼身亡,已经有一阵子了。
看到新闻后,愈姑娘心情很沉重,一条人命,还是这么小的孩子。
更残忍的是,
女孩尸骨未寒,家长们却在微信群里纷纷点赞嫌疑最大的袁老师。
请问这样的做法,岂不是在死者家属的伤口上撒盐吗?
01
6月4日,上完一节作文课后,12岁的缪可馨翻越栅栏,从4楼跃下,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调查组在连续3天3夜的加点工作后,得出结论:排除他杀。
但这件事,真的就这么盖棺定论了吗?
当然不可能。
缪可馨的家属在网上提出了一系列疑点,矛头通通指向了袁老师。
据他们陈述,缪可馨那天出家门前情绪很不错,还特意穿了漂亮的新裙子。
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会突然跳楼自杀呢?
类似蹊跷的地方还有很多。
缪可馨坠楼后,迟迟过了28分钟,她的妈妈才接到了老师的通知。
这28分钟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我真的不敢想。
而且,据缪可馨妈妈称,
在这通只有20秒的语音通话里,袁老师并没有明确告知女儿坠楼的事实。
在缪可馨妈妈担心焦虑地询问女儿情况时,她也没有作任何回复。
再来看看缪可馨的作文本。
袁老师一句“传递正能量”的批注格外醒目。
至于其他批注,袁老师称都是缪可馨自己划的。
看看这本子上一大片通红的删改,不得不让人怀疑老师的说法。
比这个老师更让我气愤的是那些看热闹的家长。
02
缪可馨坠楼之后,38位家长在群里点赞了袁老师的行为。
他们认为,袁老师做得完全没有问题。
要知道,当时所有矛头都指向袁老师,事实真相也尚不明晰。
但出于自己的孩子会被袁老师报复针对的担心,这38位家长选择了支持对自己有利的一方。
很难想象,同在家长微信群里的死者家属,内心会是怎样一番滋味。
这些家长为了自己的利益助纣为虐,真的太可悲了。
现在的家长群早已慢慢变味,沦为了名副其实的马屁群。
只要老师发话,群里几乎都是跟风刷屏式地站队老师。
19年,广西百色一小学老师得知自己某学生的家长在殡仪馆工作后,
她发短信以歧视性的语言质问家长,“看到你女儿就害怕”。
在要求孩子换班无果之后,她要求全班学生不准同这名女生讲话。
随后,她又在家长群怒骂该家长:
你问责我,我问责你小孩。你骂我,我骂你小孩。
你骂我,我是大人,心理能承受得住。
但我骂你小孩,就怕他是小孩,受不住。
莫名歧视人,公然组织学生孤立同学,还在群里发起这样不讲理的言论...
这些言行,哪里还配称得上为人师表四个字?
但结果你猜怎么着?
群里的家长居然集体点赞了老师的做法。
他们一致刷起了屏:“一个人影响54个人,54个家庭,伤心。”
为了一己私利,他们恐怕早已丢掉了最起码的良知和品德。
为袁老师点赞的家长们,真的赞对了吗?
03
根据死者家属提供的照片,缪可馨活泼开朗,天真好动,成绩也拔尖。
看起来的确不像是会选择轻生的人。
缪可馨家属还披露,袁老师去年曾掌掴自己的女儿。
具体的说法是,
因为被袁老师掌掴,缪可馨拒绝交钱上袁老师的补习班,
于是袁老师怀恨在心,意欲打击报复,在作文课上对缪可馨百般刁难,促使缪可馨自杀。
不仅如此,
袁老师还暗示家长给红包,也私下开办过补习课。
目前这个说法也得到了证实。
面对这样的老师,那些点赞的家长,良心不会痛吗?
04
曾经有家长抱怨说,家长群每天都有超过500条未读信息。
但真正有价值的,其实就一条重要的通知。
其余几乎全是“感谢老师”、“您费心了”、“非常感谢您”之类的话语。
家长群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方便沟通。
但再看看现在的家长群,
对老师各种溜须拍马,暗中攀比,
唯恐因为自己的怠慢,让孩子受到不好的待遇。
愈姑娘在上学期间,就亲眼见到过不少同学家长向老师献殷勤的事例。
请老师吃饭,给老师送礼品、为老师行方便办差事...
这样的现象,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常见到会让你产生一种「家长和老师本来就应该如此」的错觉。
但其实要不要讨好老师,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因为如果家长都需要通过讨好老师,来保证自己的小孩受到厚待,
那这位老师真的担得起教书育人的重责吗?
面对着38位家长们的点赞,袁老师一声不吭,任由家长们站队,
这其实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老师」早已习惯了家长的这种点赞和夸奖。
只是,家长们今天在群里跟风点赞,自以为是在保全小孩。
他日自己也需要帮助的时候,谁知道这番冷漠会不会沦到自己头上?
声明:内容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只做分享展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人说,纸媒产业的冲击是时代顺应的必然趋势。又有人问,假如报纸发行量增加的话,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增加呢? ......
各位萌新大家好呀!我是小微说起小微,大家是否陌生呢?下面就为萌新揭露小微的真“面目”趁此机会小微正好招兵......
上学期,我有幸加入了吴念真导演在政治大学开设的剧本写作课程。虽然我对写作课本身并不陌生,在复旦硕士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