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教练昨天跟我说啥了吗,他说你现在练的还不如我了。”这是一位和我一同练科二的退休阿姨跟我的无意之谈,却在一瞬间无意击碎了我那看似坚强的自尊心。近期,我一直忙于科二练车,同一批里我是最小的,或许是我跟他们的年龄差距悬殊,我的存在就尤为显眼。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地对我寄予很高的评价。就这样,我似乎被推上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下面有一群人欢呼:“你绝对是练的最好的!”为了达到这个所谓的“优秀”标准,我每天去的最早,走的最晚,把全部心思扑在练车上。结果就是,我成功了,从车上下来的我,心安理得地接受所有人羡慕的目光。这种感觉并不长久。当我们开始学习全程时,我各个点一直记不下来,总是各种压线,就连我很擅长的项目也连连出错。在一次练车我再次压线时,无意听到休息亭的聊天声:“哎呀,你看那个小姑娘,最开始练的最好,现在连最简单的都不会了,真是笑死人了。”听到这个的我,心里咯噔一下,抓着方向盘的手更紧了一些。那句话像一把剑,捅破了我自我感觉良好的表象。我被他人的赞美举到了山顶,又被他人的差评拉回山底,原来我一直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心理学上讲,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自我,一种是公众自我。偏重内在自我的人,坚持自我,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以及行为准则,而公众自我较为偏重的人,则较为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也就是题目讲的活在他人的评价里。我在这里丢一个小测试,来测测现在的你是一个不在乎他人看法的人吗?以前看过一个心理测试,工作人员在街边找来了一些路人当志愿者,给他们的脸上画上了奇怪夸张的妆容,并给他们一面镜子,让他们每一个看清了自己现在的模样。但是,在他们出发前,工作人员在志愿者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表面上说是“擦点定妆粉防止脱妆”,其实是偷偷地卸掉他们脸上的妆,他们跟平时没什么区别。实验结果显示,这些志愿者都走在街上时,会感觉有很多人盯着他们脸上的妆容,他们感到很不自在,很自卑。但其实他们跟平常根本就没有什么不同,这都是心理效应在作怪。我们经常会问别人:“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热情,开朗,冷静,沉着,这些都是别人对你的性格看法,并不能完全代表你。只有在你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别人对你的看法才变得重要。我们渴望被看见,所以我们在意他人的评价。尤其当你正在坚持一项热爱的事情,这时你所接收到外界评价对你尤其重要。如果别人的评价意味着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在乎他人的评价,就是在乎自己的价值是否被人看见。但是,我们没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马克·鲍尔莱因说过:“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0%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当我们明白了被不被理解是人生常态,不必耿耿于怀时,也许你我都能活得更加潇洒与自在吧。杨绛在《一百岁感言》中写到:“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