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彩频道
  2. 百说

17岁,她成了某书软色情视频的主角

前几天,央视披露#某书被曝存未成年人x暗示#登上了热搜。

成都的小学生家长蒋先生,在“某书”App上搜索亲子话题时发现,某书不时给自己推送大量涉及未成年人隐私的短视频。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对这种现象感到非常担忧,于是就联系记者,进行了举报。

记者进行了几次刷屏操作后,一些以未成年人图片为封面的短视频就被推荐了过来。

这些视频的拍摄者大多是未成年人本人,拿手机进行拍摄时,这些未成年人有意无意地直接把镜头对向了自己的隐私部位。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点进了这些短视频,推进了相关算法,记者随后就发现,更多关于未成年人的短视频,逐渐占据了整个推荐位,而且尺度越来越大。

比如就有拍摄者尾随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一路走过教室,进入女厕所,长达1分钟的画面:

不光如此,除了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一些以成年女性为主的,充斥着“软色q、擦b球”的短视频也混在其中。

相较于未成年人短视频,这种“擦b球”也算是某书的“传统艺能”了。

只是在这种算法加持下,未成年人过早地对这类“擦b球”视频耳濡目染,影响何其恶劣,不言而喻。

不知道是算法漏洞,还是刻意为之,如果你是某书的资深用户,就会发现在它的推广里,万物皆可“擦b球”。

甚至可以说,搜索“亲子类话题”出现“擦b球”,不过是整个污浊大环境的向下延伸。

“未成年人软s情”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禁区,但在整个环境已经乌烟瘴气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人为了进一步向下试探,一步步踏入禁区。

在某书上,你会看到大量涉嫌利用“未成年人软s情”博眼球的内容。

而且对用户而言,不光是成年人能刷到这种内容,未成年人同样也能刷到这类内容。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某书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名存实亡”。

如今大部分的APP,为了保护未成年人,一般都会有“青少年模式”或是“未成年模式”这样的系统。

某书在注册的时候,的确也有这个“青少年模式”。

条例中明确表示,如果开启“青少年模式”,那么用户看到的推荐大多是“教育类”、“知识类”的内容。

可实际上,这些冠冕堂皇的声明,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哪怕你是以未成年人的身份,勾选“青少年模式”进入APP,依然会看到大量涉及“未成年人软s情”的内容。

比如,身着贴身T恤的女高中生、黑丝渔网照、以及写有“主银”文案的女仆装背影照。

最重要的是,根据反馈,似乎只有当用户为“未成年女孩”的时候,才会刷出这一类涉及未成年人隐私的内容。

如果用户为“未成年男生”,此类内容就会大幅减少,在推荐位更是销声匿迹。

有人可能觉得,既然“未成年男生”看不到这种内容,那应该影响也不大吧?

就算“未成年女孩”看到同性的隐私内容,应该也没关系吧?

但其实这才是某书最为用心险恶的地方。

某书真正的消费主力,毫无疑问是成年人。

为了进一步迎合某些成年人的需求,某书希望在“未成年人软s情”这个领域更进一步。

但作为一个“正规APP”,它又不能过于直接。

于是,它就不断地给未成年女孩推送“擦b球”、“x暗示”内容,营造出一种“好像这也没什么”的错觉。

然后不断地推荐这些内容给普通用户,让这些内容的热度水涨船高。

从而利用未成年人浮躁的虚荣心、攀比心,从而唆使她们自愿地发布相关内容——毕竟未成年人的界限感非常模糊,很多未成年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越过了红线。

这就是为什么“未成年女孩”相较于“未成年男孩”更容易刷到“未成年人软色情”。

因为平台需要让这些女孩“自愿”发布隐私内容,博取流量。

而平台躲在幕后坐收渔翁之利的同时,还用一纸免责声明将平台的责任撇的一干二净。

真是恶心到了极致。

未成年人的心智是极不成熟的,当他们被表面上的虚荣蒙蔽了双眼时,自然会忽略其背后潜藏的危险。

长此以往,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软s情”甚至“s情”愈发低龄化的现象了。

“未成年女孩”在这个环境中,容易忽略贩卖软s情,是短视而不可持续的这一事实。

沉醉于突破底线得到的注目和掌声,会让她们产生错觉:

不用技能储备和知识内涵,只需要搔首弄姿讨好看客,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不仅耽误个人成长,反而陷入更严重的自我物化和容貌焦虑中去。

而这种环境同样会对“未成年男孩”造成严重的影响和误导。

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成长起来的男孩,会认定女性是一种可以被亵玩的,易得的,仅靠廉价打赏即可获取的玩物。

近期就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

某地某小学放学后,4个孩子走进电梯。

其中1个男孩在进入电梯后,趁四下无人,强吻被推到墙角上的小女孩。

在被提醒有摄像头后,侵犯女孩的男孩对着摄像头打招呼,有恃无恐地哈哈大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这种对女性的存在充满鄙夷,缺乏尊重和敬畏心,很难说会不会成为逾越f律和道d准绳,踏入犯z的“始作俑者”。

不过,资本逐利驱动下的APP们,决计不会因为“良心发现”放弃瓜分未成年人的剩余价值。

真正做的,是疏导未成年人的心理,而不是堵住他们探索世界的渠道。

时至今日,x教育的缺失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然而没有性科普提前做好铺垫,就过早让孩子们沉浸在充满软s情的网络环境中,结果太不可控了。

所有的孩子在最初都是一张白纸,最终被画成什么样子,取决于孩子,家长,师长,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性的无知,并不等于纯洁。

相反,无知意味着无畏。

无畏里潜藏着失控的冲动。

本站只提供内容展现不表达任何观点,本文内容由作者投稿发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人类调研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145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