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陕西师范大学
——2024年度红网“青椒评论”系列作品
近年来,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在许多地方取得了显著成效。不少学生“自找苦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服务基层,回馈社会,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然而,这项本应充满意义的活动在一些地方逐渐变得跑偏“变味”。不少网友议论,“只有学生干部才能下乡”“为了学分而下乡”“重形式轻内容”,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三下乡”活动的教育意义,还影响了社会对大学生的整体评价和期待,亟需引起重视和改进。
谁来下乡?在理想的情况下,所有有意愿、有能力的学生,都应该有机会参与“三下乡”。然而,有网友反映,在一些学校,只有学生干部才有机会参与这项活动。这种机制剥夺了普通学生的参与机会,违背了“三下乡”普惠性的初衷。与此同时,另一些学校则要求,无论学生是否具备相关能力或有无实际兴趣,都必须参与。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为什么而下乡?“三下乡”的初衷,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我,服务基层,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网友称,“大家都是奔着学分和志愿服务时长而去的”。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正确认识,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倾向,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逐渐淡化。这种倾向不仅影响了活动的实际效果,还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取巧心理,与“三下乡”原本旨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
怎样下乡?一些学生在下乡过程中应付了事,流于形式,缺乏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愿。例如,有的学生只是简单地参观当地纪念馆、与群众合影等,没有深入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活动结束后也没有跟进和反馈。从“三下乡”相关的新闻可以发现,不少文字与照片的主体更多的是大学生,很少讲基层群众的感受,这样的“下乡”难以让人对活动效果信服。当然,也有许多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手绘壁画、美化村庄,关爱留守儿童,乡村义诊或为老人拍摄“最美照片”等实际行动,真正为乡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也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众多网友的点赞与认可,激励和感染了更多人,这才是“三下乡”中的优秀榜样。
正如网友所说,“三下乡的意义是把自己学会的技能带入现实,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传递那份纯真和美好”。做好“三下乡”,必须回归初衷,解决好“谁来下乡”“为什么下乡”“怎样下乡”的问题。首先,学校应当合理选择和安排参与者,既要保证活动的覆盖面,又要确保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实际能力。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最后,应当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真正让“三下乡”成为学生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桥梁。
总之,大学生“三下乡”不应跑偏“变味”,必须回归其教育和服务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活动的初衷,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期待每一个参与“三下乡”的大学生,都能够在实践中成长,在服务中收获,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值班编辑 | 张瑜
投稿网址 | pltg.rednet.cn
官方网站 | hlj.rednet.cn
红网·红辣椒评论栏目,先后荣获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十四届湖南新闻奖名牌栏目奖、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 四次被推荐为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
”
红
辣
椒
评
论
hlj.rednet.cn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发布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全网转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28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