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1日刊 | 总第3690期
几年不见,作为导演的徐峥变了。
徐峥是内地“演而优则导”的先行者。2012年自导自演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是第一部票房突破10亿的国产片,可谓一战成名。
随后他执导的两部影片分别是《港囧》和《囧妈》,均是一脉相承的公路喜剧片。
也许是主演作品《我不是药神》的口碑票房双高让徐峥的创作理念发生了转变,他在《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中负责执导的单元《夺冠》《最后一课》《鸭先知》,都脱离了“囧感”,转而偏重于生活中的戏剧性和带有喜感的人物。
《逆行人生》上映后,网友们对其谈论和评价时,甚少提及“囧系列”,而是对比《我不是药神》。徐峥创作方向的转变,大家都看得出来。
01
虽然仍旧是笑点众多的喜剧,但是《逆行人生》的基调是现实主义,手法上也不再设置搞笑段落,而是通过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碰撞,不同个性人物之间的互动,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来营造生活化的幽默。
徐峥不可能,也不可以去仿制一部《我不是药神》。他做的,是把现实主义和自己所擅长的喜剧氛围融合起来,以喜写悲。
片中贾冰饰演吃货外卖的一位站长。这个角色就属于天生喜感。他会根据自己的身份去改变自己的原则。
以前他是保安队长,就要求手下的保安拦截一切企图进小区送外卖的骑手;后来他做外卖站长,便要求手下的骑手无视保安的拦截,尽可能地进入小区,缩减配送时间。
两段贾冰用着同样语气,却穿着不同制服的影像剪在一起,形成强烈对比,让人会心一笑。
其实大家都能看出来,这绝不仅仅是为了搞笑而进行的刻意设置,这就是人在社会上生存所不得不面对的矛盾。两个截然相反的原则,却又都是出于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这种笑点和徐峥之前“囧系列”有着理念上和手法上的不同。观众同样是被逗笑,但脑子里的运转逻辑不一样。
“囧系列”和徐峥主演、宁浩导演的《心花路放》,都属于形式感很强、叙事框架相对固定的公路喜剧片。
只要主角们一上路,路上的奇遇便可以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夸张、荒诞、刺激、惊悚等佐料都可以尽情地撒进来。
可是一旦确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那就不能太跳脱了。《逆行人生》的笑点不够密、脑洞不够大、表演不够癫,都在预料之中,情有可原。观众可能略感不满的,是它揭开的伤疤还不够痛,讽刺的刀锋还不够利。
02
尽管本片几乎所有的宣传物料都带着与外卖有关的视觉符号,但徐峥在首映礼映后交流时表示,本片的拍摄并不是为了拍一部“讲送外卖的电影”。
剧集领域里有“行业剧”概念,但电影的类型划分里并没有“行业片”。因此,确实很少有电影的创作动机,是一上来就瞄准某个行业的。
电影灵感的触发,往往是个性化的人物或戏剧性的情节。如果这个人和事是归属于某个行业的,才会在电影里去广泛或深入地展现这个行业。
比如描绘了时尚行业的《穿普拉达的女王》,其核心仍然是个性人物和人物成长。
《逆行人生》打动徐峥的,其实是高志垒(徐峥 饰)这个人物骤然坠落的人生,以及他如何认清自己、接受现实、选择改变、继续生活。
“中年危机”是徐峥一直热衷的情感点。以前大都是情感危机,压力和焦虑比较个人化。这次则是经济危机、信任危机,压力和焦虑更为社会化。
作为戏剧核心的坠落,很有现实代表性,远远不局限于高志垒所从业的程序员领域。
年龄大了,因为不如年轻人能熬而被辞退,确实是程序员群体的一大普遍现象。不过高志垒雪崩式的坠落可不仅仅源于丢工作。
他还因为P2P暴雷而“丢”了存款,因为父亲生病而“丢”了现金,因为房贷和女儿的学费而“丢”了未来。这后三种“致贫”方式,显然不是程序员或其它某个行业所独有。
如果你在近几年里完美避过了高志垒遭遇的所有打击和压力,那简直就可以称为“人生赢家”了。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样对主人公进行“围剿”显得太刻意、太残忍了。可这就是电影的一套基本法——通过不断叠加各个方位的打击,断掉主人公其它所有退路,让其坠入最深的黑夜之中,才能通过那唯一的途径,走向黎明嘛。只要这些打击并不脱离现实即可归属现实主义。
选择送外卖作为高志垒走出黑夜的途径,显然是因为它非常具备当下社会的代表性,而且能与程序员形成体力与脑力的强对比。
03
徐峥导演和主演的公路喜剧片,很少会让主人公独自上路,总会设置一位同行的角色,充当“捧哏”。捧哏角色的不按常理出牌,经常引发鸡飞狗跳、啼笑皆非的喜剧桥段。
转型现实主义后,徐峥舍弃了这种功能较为单一,却常常能出彩的“捧哏”角色,转而在高志垒身边,玩起了群像塑造。
外卖骑手这个群体构成非常杂。好在它是一个当下正处于活跃期的职业,相关的真实素材很容易就能搜集到。本片进行了筛选、整合,集中塑造了一位站长和五位骑手。
高志垒进入吃货外卖后,影片用了三段“文戏武拍”。第一段是热情的杨大山(邬家楷 饰)给高志垒介绍送外卖的入门知识,以及站内的几位同事。
这种拍法利用画面与台词同步输出信息,节奏快、效率高。再加上几位同事里有观众非常熟悉的演员,一下就能记得住、分得清。
高志垒刚上手的时候,还重复出现了数次他启动电动车时,因为车子猛然加速而导致身体不自觉后仰的画面。
这种可笑情景的多次出现,可以让观众从高志垒的走投无路中跳出,短暂地进入轻松的氛围。
由此可见,徐峥虽然转型了现实主义,但并不想给观众带来沉重的观影包袱。
第二段是高志垒在知晓家人们的心意后,心理上有了支撑,决定放下顾虑,专心把送外卖这件工作做好。徐峥借用励志片的拍法,进行了巧妙的幕间过渡。
在此之前,高志垒是绝对一号角色,情节都围绕着他发生。此段之后,骑手们的故事开始慢慢浮出水面。尽管没有足够的时长去刻画每个骑手的成长弧线,但至少他们拼命接单挣钱的动机,都交代清楚了。
现实中外卖骑手在背景、性格、目的、感情上的多样性,被还原到了银幕上。片中越展现外卖骑手的忙碌、辛酸和被刁难,也就更容易被观众共情。
第三段是有些让人意外的。徐峥从外卖的考评机制中,拎出来一个“单王”概念。这个概念在前边并不起眼,似乎只是老默(冯兵 饰)身上的一个标签而已,没想到是徐峥为影片高潮戏做的一个铺垫。
现实主义的电影,高潮戏往往只是一场戏,甚至有时候连明显的高潮戏份都没有就结束了。徐峥是个懂商业类型片卖座逻辑的导演,转型现实主义也不会丢失商业思维、卖票意识。
本片通过一些不经意的戏份,把困境解决的钥匙引导向了“抢单王”。当“单王”这个头衔变成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那么最后几个人冲刺单王的段落,就能文戏武拍,拍出一场大战的感觉。
由于5个人都有抢下单王的机会,所以这一大段戏的开场是五线并行的。随着有人掉队,纳入剪辑的线慢慢减少,最后变成1v1对决,并上演戏剧性的逆转。
这个处理让戏剧高潮发生在了多样化的场景里,并且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徐峥展现了自己的调度能力和节奏把控能力。观众看得入戏,甚至有一种梦境感。
颇有意味的是,不少选手之所以失去竞争力,是因为发生了意外,属于运气不佳。这让站在高志垒一侧的观众,会想起爱默生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去哪里,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04
前天夜里北京下暴雨,我所住的小区被淹,导致昨天电梯停运了一整天。宅在家的我必须做一个选择:要么走下17层楼去买菜,再拎着菜爬17层楼回家做饭;要么点外卖,让外卖骑手爬17层楼送到门口。
此时,脑中突然闪现了《逆行人生》里的画面。我意识到一件事,爬17楼的辛苦对于外卖骑手而言可能不算什么,但他们突然得知要爬17楼,可能会因为担心超时而崩溃。
现实世界中的选择,会被一部电影影响。这是否就是现实主义作品存在的意义?
本内容观点仅代表发布作者本人观点立场,欣文网平台只做信息内容展示和存储。发布作者:全网转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37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