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彩频道
  2. 百说

奥运会发的安全套,比你想的肩负着更多

文/安菲尔德
千呼万唤之下,北京冬奥会终于在这个冬天的尾巴拉开了序幕。
在一场万众期待的体育盛会中,能勾起观众注意力的东西总是多一些的:
占主流的观众,当然在紧跟比赛热点,冲在抢购吉祥物“冰墩墩”的一线,为中国的冰雪健儿加油助威;
更刁钻的吃瓜群众,关心的话题则更加五花八门,比如那个历久常新却很少有人知其所以然的冷知识:奥运会到底为什么要发放安全套。
如果有心了解一番,你很容易便会发现,这个延续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传统,藏着远比想象更深的“套路”。
01
世界上最美的肉体,值得更好的保护
在第一次听到奥运会上发放安全套的常规操作时,很多成年人大概都能在短暂的疑问之后,不由自主地脑补出许多异国邂逅的风花雪月。
坊间甚至有言,当地球上最健美的几万肉体相遇,在荷尔蒙浓度过高的地方朝夕相处,那些血气方刚的运动员想要释放点什么,似乎都是人之常情。
但其实,相比鼓励年轻人释放天性,“奥运套套”从一开始,就始终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
1988年,“奥运套套”第一次出现在奥运赛场上。在当年的汉城奥运会,韩国奥组委试探性地发放了8500个安全套。
在韩国决定为奥运村发放免费安全套时,此举迅速得到国际奥委会认可——因为,这次小心翼翼的试水,主要目的是防艾。
众所周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艾滋病便作为一种新型传染病被发现。当时,被称为“零号病人”的患者出现于加拿大,并在1984年死于艾滋病并发的肾衰竭。截至目前,全世界感染艾滋的人数已经超过七千万,死亡人数达到3270万人。
而在韩国,首例艾滋病患在1984年被报道,离汉城奥运会开幕不过短短4年。
彼时,人类对这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还未找到什么有效的治疗手段,尽可能降低传播和扩散风险,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办法。
而安全套既能够有效隔绝体液中的病毒,也不容易被蹭破,自然而然地被视为了理想的防艾工具。事实上,截至目前为止,正确使用安全套仍然是预防HIV感染重要、有效、便捷的方法。成功率能达到98%~99%。
02
这样的传统,可以更大方一些
当然,得益于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成功,艾滋病感染者的死亡率过去十余年间,已经有着相当大程度的下降。
包括前著名NBA球星“魔术师”约翰逊、在汉城奥运会前确诊的跳水名将洛加尼斯、中国首位艾滋病病人孟林在内,在得到控制后过上正常生活的HIV携带者不在少数。
但在全球范围内,HIV病毒仍然是导致某些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为奥运村发放免费安全套,仍是每届奥运会必不可少的传统。
甚至,汉城奥运会“只发”8500只套套的谨慎,很快便成为了一个保守的绝唱。
2000年悉尼奥运会就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记录,奥组委一开始发放的7万只套套,在赛事第一周便告急,而紧急补发的2万个,也在当届奥运尾声被领完。
没办法,到了两年后的盐湖城冬奥会,奥组委原本计划给选手和嘉宾发放25万个套套。在规模远小于夏季奥运会的冬奥赛场,这当然是一个很夸张的数字。当然,因为当地居民反对,这个数字最终定格在10万,算下来也达到了人均40个的“天文数字”。
值得一提的是,自盐湖城冬奥会之后,奥运会发放的套套就再没低于过10万+——2008年北京奥运同样是10万,2012伦敦奥运上升到了14万,2016年的里约奥运则达到了创纪录的45万个。
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北京冬奥会,同样延续了这个传统。只不过,考虑到疫情防控原因,“奥运套套”不再大面积发放,而是将套套放置在奥运村和闭环酒店等各处居住场所前台,并建议领取者在冬奥会(冬残奥会)后使用。
借助奥运赛事的国际影响力及参赛运动员的公众影响力,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警惕和防范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传统的公益属性不言而喻。
图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全套
不难发现,相比三十多年前韩国奥组委的小心翼翼,给奥运村发套套这件事,早已褪去了神秘绮丽的光环。毕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人类对健康的科学认知程度,和奥运会成绩一样,都有着“更高更快更强”的进步。
03
奥运会的“套路”,花样有点多
当然,“奥运套套”的急剧消耗,并不必然与赛事期间的风花雪月有关。某种程度上,与其说“奥运套套”是一项隐性福利,倒不如说这是一份有着强公益属性的纪念品。
每一届奥运会免费发放的“奥运套套”,大多也都是与本国文化息息相关的定制版。
譬如,去年东京奥运会的安全套就印上了日本的浮世绘,而杰士邦为今年北京冬奥会提供的套套,则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灯笼造型,不但增添了几分过年的喜庆,更运用五环配色点缀出奥运元素,包装用的则是可再生纸,践行绿色奥运的理念。
这些设计独特却又免费提供的“奥运套套”,自然备受运动员和各路来宾青睐,成为从奥运赛场流向全世界的收藏纪念品。
理所当然地,对艾滋的警惕和防范,也在这一轮文化输出中,自然而然地流向了全世界。
事实上,要让运动员在赛会期间清心寡欲,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难——不少球迷应该都知道,历届世界杯期间,很多足球队就对球员在这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
但,在全世界范围内,会在赛事期间免费发放套套的,仍然不只此奥运一家。为今年北京冬奥会提供安全套的杰士邦,就曾为包括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广州亚运会、2019武汉军运会等赛事提供安全套产品。
没办法,世界上所有的主流体育盛事,本质上其实都是陌生人邂逅、相识和狂欢的派对,来自全世界的参与者渴望团结,当然也有着释放荷尔蒙的天性,这在今天看来再寻常不过。
既然沉浸在派对中的不止运动员,防艾当然也是一个全世界都无法绕开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提高对艾滋病的警惕和防范意识的对象,也包括来自五湖四海、同样关注赛事的普通人。
因应疫情防控需求,去年东京奥运会,日本奥组委便将安全套改为在运动员离开前统一发放。对此,东奥方面的回复便是:“选手村内的安全套意在让运动员带回家使用,也借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艾滋病毒的关注。”
今年,杰士邦为冬奥会精心设计的灯笼版“奥运套套”,当然也是基于同样美好的祝愿。毕竟,人类在运动中追求强大,而我们对强大的共同追求,在健康这一点上从来都和奥运精神一样,在地球村内彼此相通。

本站只提供内容展现不表达任何观点,本文内容由作者投稿发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新周刊,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521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