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网上刷到一个令人愤怒又心痛的视频。
在江苏常州的街头,人来人往的街头,人群中围着一对母女,
女儿住在电动车的后座对着母亲嘶吼、抓狂,疯狂推搡着前座的母亲。
母女两人吵架的场景立刻引来了无数路人围观。有人当场呵斥女孩的行为不对。
可女孩不仅没有丝毫的改变反而变本加厉,看起来蛮横而无理,
而她的母亲从始到终一言不发,跟身材高大的女儿比起来,看上去那么弱小可怜。
有人把该视频发到了网上,网友更是对这个女儿的做法嗤之以鼻。
大部分人都指责是因为母亲把她宠坏了,作为一个小女孩没有一点点尊老爱幼的想法。
还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到底是怎样铁石心肠的女儿才能在大街上对母亲下此狠手,母亲养育你多年,难道你就是这么回报母亲的吗?”
本来最开始,我也以为是女孩无理取闹,
但当我查阅资料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后果后我才发现我对这个女孩根本恨不起来,反而多了一些同情。
据知情网友的爆料,女孩在大街上如此不顾形象是有原因的。
江苏常州的街头,一个坐在电动车后座,情绪失控的女孩,
不断的推搡着她的母亲,并用手捶打着她母亲的头部,嘴里不断怒吼:
“走不走,走不走...”
而她的母亲一言不发,也不反抗,看起来很是无助。
过往的行人发现了这一现象纷纷驻足围观,有人从店员处了解到,
因为母亲不同意买贵手机,但女孩坚持要买,两人闹的很僵,女孩闹的很凶。
在有这样的基本认知之下,围观的部分人群开始尝试劝解女孩,
但女孩听不进任何话语,只是不断的怒吼,催促她的母亲赶紧离开。
劝说无果,很多人就开始对她这般行为进行叱责。
“一定是平常被家里惯坏了...”
“快看啊,妈妈不给女儿买手机,女儿和妈妈干起来啦,现在的小孩子好恐怖哦。”
......
我刚看到这则视频的时候也很是愤慨。
这可是生你养你的母亲,这般毫不留情的对她下手的时候,是否有想过口中食,身上衣,到底是谁给你安排和置办的?
好歹都长这么大,接受过教育,也该懂点事了。
但我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却再也生不出这种想法。
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的站在看似弱势的一方,为她摇旗呐喊,我也犯了这样潜意识的错误。
发生这一幕的起因,因为手机没错,但女孩却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恃宠而骄逼着父母买手机。
这个女孩子虽然有15岁了,但和其他同龄孩子不同,
她没有了读书的条件和权利,已经出去打工,自己辛苦攒了4000元,钱都在妈妈那里存着。
之前,女孩子的手机坏了,想买个新的,母女俩已讲好,
妈妈答应到时候给她补2000元,买一部新出来的苹果13手机。
结果很意外,到手机店后妈妈反悔了,还想把孩子的4000元也拿走,
女孩这才情绪失控哭闹,而妈妈骑着车当街停下不走。
看得出,这个妈妈还是很有心机的人,她把电动车停下,就想把事情闹大,
自己一言不发,而让路人帮她评理并指责女儿。
果然,围观的人就纷纷指责女孩,没买到手机本就很难受的她,
看到群众纷纷指责自己,她终于情绪失控,捶打了母亲,并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路人不明真相,只是凭感觉劝阻,结果让矛盾更加激化,
还好,有人报警,警察来了,最后在警察的协调下,母亲终于答应给孩子买了手机。
事情到此结束,故事背后的真相令人深思,这15岁的女孩子,
还是读书年纪却开始打工了,常出现在街头巷尾,一般都是做服务员洗盘子一类。
首先,一个未成年的女孩子早早弃学出去赚钱,难道母亲没有责任?
是终于的家庭有重男轻女思想,还是父母觉得读书无用?
其次,做人要讲守信,既然母女俩事前讲好的,女儿自己出4000元,
母亲帮她添2000元,就不应该反悔,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不守信的后果想过没有?
再次,有什么事情可以好好商量,或回家关起门来说,
在大街上故意让围观者指责自己女儿,让她颜面扫尽,做这样的心机婊,是非常糟糕的!
女孩子要回去,母亲为何不走,还让路人来点评孩子,其实这样做的结果,
不只是让孩子没了面子,而且自己也没有了面子。
心理学界有个非常著名的实验。
●一开始,心理学家让母亲与几个月大的婴儿,进行正常的亲密互动。
妈妈看着孩子的小脸,摸着孩子的小手小脚,咿咿呀呀说着什么。
尽管孩子不知道母亲在说什么,但看到母亲的笑容,孩子就非常舒展,非常开心。
●接下来,母亲按照心理学家的要求,开始面无表情。
●坐在婴儿车里的孩子,很快察觉出母亲的不快,想要做动作吸引母亲注意。
婴儿试图与母亲互动,但母亲仍然面无表情。
●孩子尝试多次后,发现妈妈依然无视他,就开始烦躁不安,情绪崩溃,大哭不止,甚至上前去拍打母亲的脸。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静止脸实验”。
你看看,“静止脸实验”中的婴儿,和我们在开头新闻里,谈到殴打母亲的15岁女生的反应,几乎一模一样:
被妈妈无视后,她开始打母亲,通过暴力的方式,唤醒妈妈的爱。
“静止脸实验”的寓意是:
孩子最怕的,是母亲像陌生人一样的无视和冷漠。
母亲的漠视,就是对孩子心灵和精神的杀戮。
因为,母亲的脸,就是孩子的镜子。
孩子从母亲这面镜子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寻找自己的安全感。
一个孩子,是情绪平和,内心舒张,茁壮成长,还是情绪糟糕,神经兮兮,萎靡不振,取决于他(她)有一个怎样的“母亲环境”。
良好的母亲环境中,抚养者会用声音、腔调和味道,去慢慢铺设一个稳定的能量场,和孩子在亲密互动中,让孩子得到“我是被需要的,我是被尊重的,我是被爱”的归属感。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里的“童年”,指的就是母亲环境。
在一堂“最好的教育”的分享课上,老师问:
“你们谁能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谈谈最好的教育?”
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同学说: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我看到我们大院里,别的小朋友都买了布娃娃,也想要。
我妈知道后,没有指责我想要太多,也没有说家里买不起,而是说‘你一定想要那个布娃娃吧,那布娃娃太好看了。这样吧,妈妈先给你做一个,等妈妈攒够了钱,再给你买一个’。
妈妈连夜给我做了一个,尽管没有买的漂亮,但小朋友们看见后,都夸好看,还和我换着玩布娃娃,我在交换中也间接拥有了别的小朋友漂亮的布娃娃。
再后来,父亲的病好了,下岗的妈妈也找到了工作,她真的攒够了钱,给我买了一个漂亮的布娃娃,我非常珍惜。
这样的事儿,在我成长中,很多很多。
我的父母都是穷人,但我接受到了最好的教育,考上了很好的大学,读了博士,遇见了同样是教授的丈夫,生了一对可爱的孩子。
我想,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看见孩子的感受,诚实地说出真相,在有限的条件下,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做到最好,让孩子得到始终如一的信赖。”
是的。
一个故事,原本有多个结局。关键是,写故事的人,用什么样的笔。
一个孩子,原本有多种可能。关键是,养孩子的人,走什么样的路。
本站只提供内容展现不表达任何观点,本文内容由作者投稿发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人类调研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136
评论列表(0条)
这里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