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彩频道
  2. 百说

房东不退3100大三女孩喝药自杀,对不起,本届年轻人就是这么「脆弱」

Among众多聊不起的瓜,我最近却看到了几段真正的民间疾苦。

在一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年轻女孩坐在电瓶车后座,用手掐着驾驶座的中年妇女。

中年妇女不知说了几句什么,瞬间激怒了女孩。

她开始用力挥拳打中年妇女,尽管对方戴着头盔,但周围围观群众还是大声喝止。

看评论区,两人是母女关系。

女孩子十五岁,之前用的旧手机刚刚坏掉,跟妈妈讲好要去买新的苹果。

她出4000块,妈妈出2000。

到了手机店,舅舅来了一句修修还能用,于是母亲不想买了。

女孩不肯,被当街数落,直到一些路人围过来评头论足。

她当街崩溃,不断要求离开,但妈妈却不肯开车。

一直在“教育”。

最后的画面是女孩哭倒在地上,一个中年男子手抓在她身上,不知是要把她拉起来,还是要摁下去……

那哭喊声仿佛来自原始社会的牲畜,令人很难想象整件事情就是为了一个手机。

有人说女孩子十五岁就打工了,好不容易存了这点钱。

更多人因此感慨童年时期被“出尔反尔”,简直是影响一生的阴影。

这种事情,总是能呈现荒谬而割裂的一面。

——在网上,人人理解年轻而脆弱的那一边,至多说一句打人还是不该的。

可在现实中,周围人一定觉得是她万般不对,属于白眼狼系列。

小孩子要东西嘛,怎么能这样。

父母难道容易吗?不懂柴米油盐贵。

好险这几天,全网刚刚被李靓蕾科普了“煤气灯效应”:

先通过权力操控,把人弄情绪崩溃,等TA歇斯底里了,自己安静而理性地说着道理,让别人都以为自己是委屈隐忍的那个。

处于家庭权力低洼处的小孩和女人,最容易无声无息地遭遇这个。

谁叫“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呢。”

但不好意思,这届年轻人已经不在乎,也不那么怕社死了。

你看着TA是脆弱,但TA其实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反抗那些不合理。

这几天还有另一个新闻,看得我心碎。

一个才20岁的大三女孩,因为房东不肯退还3100块的租金押金,喝下农药自杀了。

光看个梗概,相信谁都要忍不住讲一句太不值,太脆弱了吧。

这么漂漂亮亮的女孩子,都读大学了,成长时期最难的阶段都过来了啊。

结果就为了个3100块?

但仔细想想又不对,大学生如果没钱,为什么在校外租房?

难道这个人是活在真空中的吗。

她的情绪起了这么大变化,到了喝药自杀的地步。

难道父母和朋友就没有一个知道的?没有人阻拦她?

我仔细看了这个事情的报道,是倒叙的。

正过来看,女孩小程从今年6月,就出现了持续的心情差和兴趣下降。

10月初,她被诊断为“双向障碍”。

当月底,父母陪着她去退掉这套在西安某安置小区租的房子。

自此她开始对租金维权,一直到12月13号自杀。

分歧点大概是这样:

我实话说,作为一个花钱糊里糊涂得过且过的人,我已经完全看晕了。

且两个人其实都不至于为这点钱。

自杀的女孩,有两部苹果手机。

房东老头,有拆迁补偿的11套房子。

两人中稍有人愿意吃点亏,无所谓一点,事情也就过去了。

就这点事儿,竟然还闹上了法院,正常人看来就觉得不正常。

女孩曾提起诉讼,房东则口出恶言。

她死后留下的一段录音显示,她曾给某情感电台打电话哭诉。

说大学同学都不跟她玩,遭遇无良房东后,也没人愿意帮她。

连法官给房东打电话调解,对方也不接。

这令她绝望。

房东任某的妻子则表示,大半辈子活在家暴中,丈夫一言不合就打人。

她本来是教师,因为超生而失去了公职。

丈夫分得了房子,却防着她和孩子们。

这么一说,好像只是两个本身都不太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格,撞在了一起导致悲剧。

但必须要强调的是,女孩是确诊过心理疾病的。

也就是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字面意义上),跟一个俗话中的“有毛病的老头”,撞在一起了。

乔任梁自杀后,他的父母开启抖音,前阵子闹出网友恶语相向事件,老夫妇也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

我对其中一句话印象深刻,他妈妈说:

“他不是脆弱,也不是想不到其他事情(比如父母和事业)。他只是生病了。”

生病了,激素水平是不正常的。

可能导致一系列生理反应,甚至几天睡不着觉,出现幻觉。

这女孩一样,她本身经不起刺激。

可是一辈子善于施加暴力的房东,这时候坏人变老,变本加厉。

他先是答应退钱,后来又改口“你把叔说恼了”。

接着用各种男性侮辱女性的话语讥讽她的失恋,激她去诉讼,把事情扩大化荒谬化。

让本身不善处理情绪的人,越发钻进牛角尖,下不来台。

最后她执意于要一个道歉,在录音中强调房东说过,“你服毒就给你道歉。”

随着事情发展,谁在这个退钱纠纷中占理,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房东都知道她失恋,是不是也知道她生活失落且精神不济,还恶意引导她想不开。

报道中她的父母很无助,本身都是没经过见过多少事情的农村家庭,都觉得房东是有责任的。

但一来是孩子本身有病因,二来是两人间这还是一个尚未有结论的纠纷。

只凭恶语相向,估计很难直接追究他责任。

因为有心理问题而经不起激,被描绘成“脆弱”和“拎不清”——这样的思维惯性,也使得自杀当事人本身的责任在观念中被加重。

年轻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这正是年轻的诸多残酷之一。

妈妈承诺买的东西,分分钟反口而无人责备,因为她才是“顶梁柱”。

大三女孩明明是自己作为主体去租的房子,但房东甚至懒得跟她正经对话,认为这是“你父母出来说几句的事”。

年轻人没有独立的资源,也就没人把你当回事。

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

《圆桌派》有一期,陈丹青说了一段振聋发聩的话。

原文我找不到,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现在的年轻人还是一样,被告知要奋斗什么的,不然没有出路。

但事实呢,没多少资源能给他们奋斗的。以前被承诺的东西,其实很多是永远跟你无关的。

女孩子如果真是十几岁就开始打工,那么苹果和与之匹配的生活,大部分是与她无关的。

想要不适合要的东西,被骂得多难听都有。

去年《三十而已》的王漫妮一个虚拟人物,也没做错什么大事,众口一做 “既要且要”凶得我都吓死。

个么好,很多人就转向爱情。

爱情总是年轻的专利了吧。

不是的,稍微一点不顺,你被说成“恋爱脑”、“千里送B”、“被玩弄”。

本来自己都没觉得多吃亏,却变成别人攻击你的武器。

还得花力气跟人解释回来,否则不自洽的人也就没有诉说的资格。

处于权力低位,资源洼地,却被拔苗要求必须圆融麻利,步步为营,不得吃亏。

——于是看上去漂漂亮亮没烦恼的年轻人,也是很心累,很容易走向“脆弱”的。

有时候别人问我,想不想回到二十出头的时候,那时候多青春啊。

我说谢谢了,并不愿意。

当穷姑娘弱姑娘心里很烦躁的(我TM还是毕业第一个月家里就给买房了的),但长个几岁给我们的烦恼,真没你们想象得大。

我在想,难怪现在大家那么喜欢给明星私生活评理,津津乐道那些不知真假的传言。

毕竟比起自己真实的苦逼来,还是看人家笑话,在别人的故事里当理中客,反正永远不会错。

本站只提供内容展现不表达任何观点,本文内容由作者投稿发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人类调研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enw.com/202

or